過失致死判刑重嗎?是告訴乃論嗎?刑法第276條完整解析刑責重點
-
發表日期:
2025-09-23
-
更新日期:2025-10-09
-
-
分享
「過失致死會被關嗎?刑責有多重?」社會上因一時疏忽而導致他人死亡的悲劇頻傳,從冷氣機砸落到工安意外等,都讓「過失致死罪」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。但不是故意的,為什麼也要背負刑責?下面就讓本篇文章為你說明依據《刑法》第276條,過失致死會如何判刑?以及其屬於告訴乃論還是非告訴乃論?並詳細說明不幸遇到此情境時該如何面對。
一、過失致死是什麼?從刑法276看懂構成要件與故意 vs 過失差異
許多人以為「過失殺人」是法律上的罪名,但其實法律上只有「殺人罪」與「過失致死罪」兩種。根據我國《刑法》第276條規定:「因過失致人於死者,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50萬元以下罰金。」
1. 構成過失致死4大要件
過失致死是指行為人並沒有殺人的主觀意圖,卻因「應注意、能注意而不注意」,導致他人死亡。要構成此罪,必須同時符合以下4大構成要件:
- 行為人有過失: 行為人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卻未做到,導致死亡結果發生。
- 被害人死亡: 必須有被害人死亡的結果發生。若僅是受傷,則可能構成過失傷害。
- 因果關係: 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有直接關聯,而非巧合。
- 被害人為活著的個體: 被害人必須是「已出生且未死亡」的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過去曾有「業務過失致死罪」,刑責較一般過失致死重,不過該罪已於2019年修法後刪除,現已統一併入《刑法》第276條處理。
2. 如何定義「過失」與「故意」?
在法律上,過失與故意最大的區別在於行為人有無致人於死的意圖。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想致人於死,則屬故意殺人;若無意圖,僅因疏忽而造成死亡,則屬過失致死。法院在判斷是否構成過失時,主要會考量行為人的「注意義務」與「可預見性」。
二、不是殺人也有罪?3種容易誤觸過失致死紅線的情況
以下3種日常狀況,最容易因輕忽,而誤觸過失致死的紅線:
1. 車禍事故
超速、闖紅燈、酒駕、未保持安全距離,或未注意車前狀況等,都可能被認定為未盡到注意義務。例如:駕駛人因滑手機分心,未注意到行人穿越道上的行人,而釀成死亡事故。
2. 工安意外
雇主未提供足夠的安全設備,或未落實職業安全規範,導致員工在工作中發生墜落或被機械捲入等意外身亡。
3. 醫療糾紛
醫護人員在診斷、手術或用藥上出現疏失,違反專業標準,導致病患死亡。
但若能證明已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,例如:在正常行駛中,行人突然衝出,駕駛已盡力煞車,但仍無法避免事故,則可能不構成過失致死罪。
三、過失致死是告訴乃論嗎?法律流程與提告時效一次看
許多人誤以為過失致死為告訴乃論,認為只要與家屬和解便能撤告,但事實上,過失致死在法律上屬於「非告訴乃論之罪」,俗稱公訴罪。
代表即便行為人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,檢察官仍會依職權繼續偵辦與調查,家屬也無法撤回告訴。但若肇事者在偵查過程中態度良好,且已積極與家屬和解並達成共識,將成為檢察官或法官考量是否給予緩起訴或輕判的重要依據。而過失致死案件的法律流程通常如下:
1. 現場報警與偵查程序
事故發生後應立即報警,警方將進行現場調查與筆錄,隨後函送地檢署。檢察官會對嫌疑人或相關人員進行訊問,並可能進行調解與車禍鑑定。
2. 起訴或不起訴處分
若檢察官認為有犯罪嫌疑,將提起公訴。若證據不足以證明過失,或肇事原因在於被害人,則可能給予不起訴處分。
3. 法院審理與判決
案件被起訴後,將移送法院進行審理,最終由法官判處刑責及民事賠償。
四、過失致死會被判多久?刑責輕重與緩刑機會整理
根據《刑法》第276條,過失致死的法定刑責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50萬元以下罰金。然而,近年來因應重大過失致死事件,法務部已提出修法方向,擬將情節重大者(如:致3人以上死亡)的刑責上限提高至10年。實務上,法院在量刑時會綜合考量多種因素,以判斷最終的刑期輕重,常見的考量點包括:
判刑主要考量因素
|
說明
|
過失程度
|
肇事者的過失屬於一般輕微過失,還是酒駕、闖紅燈等重大過失
|
犯後態度
|
肇事者是否有真誠悔意,並積極配合調查與後續處理
|
是否和解
|
是否已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,並支付合理的賠償
|
若最終判決的刑期在兩年以下,且被告過去沒有因故意犯罪,而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紀錄,則有機會向法官爭取緩刑,免除牢獄之災。因此,與家屬積極和解、展現悔意,是爭取輕判與緩刑的關鍵。
五、過失致死判刑會賠很多錢嗎?常見賠償項目 × 和解條件
過失致死案件除了刑事責任外,肇事者也需負擔民事賠償責任。賠償金額通常根據事故所造成的實際損失與費用支出來計算。在實務上,為了爭取緩刑,許多肇事者會積極與被害人家屬和解,但往往會面臨高額賠償金的壓力。常見的賠償項目包括:
常見賠償項目
|
計算標準
|
喪葬費用
|
處理死者後事的所有相關支出,需檢附單據
|
醫療費用
|
死者在急救或送醫期間產生的所有醫療支出
|
扶養費用
|
若死者生前有依法需要扶養的對象(如:父母或未成年子女),肇事者需負擔其未來應受扶養的費用
|
財物損害
|
事故造成的車輛、手機等財物損失
|
精神慰撫金
|
俗稱精神賠償,用於彌補被害人家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痛苦。沒有固定計算標準,法官會依據雙方的社會地位、收入、家庭狀況等因素酌情判斷
|
若肇事者無力支付高額賠償,建議可委任專業律師協助調解,逐一檢視賠償項目的合理性,避免對方「獅子大開口」,盡可能在可負擔的範圍內達成和解。
六、車禍過失致死怎麼處理?3大步驟教你不慌亂
當不幸遭遇車禍致死案件時,建議保持冷靜,並掌握正確的處理流程。以下提供3大步驟,幫助你在慌亂中確保自身權益:
1. 現場報警並保存證據
事故發生後,第一時間應立即報警,並在安全的情況下保存現場證據,包括拍照、錄影、尋找目擊證人,並將行車記錄器影像妥善保存。這些證據將是後續釐清肇事責任的關鍵。
2. 配合偵查階段
警方會到場製作筆錄,後續案件將函送地檢署。在偵查庭中,應如實陳述事發經過,並積極配合檢察官的調查,例如:申請車禍鑑定,以釐清肇事主因與責任。
3. 面臨起訴與後續責任
若檢察官認為有過失,將提起公訴。此時,肇事者將面臨刑事與民事雙重責任。刑事責任將由法院判決;民事賠償則可透過和解或民事訴訟處理。
七、怎麼證明自己沒過失?蒐證重點與律師實務建議
若不幸被指控過失致死,如何證明自己沒有過失,或已盡到應盡的注意義務,將是案件能否獲得不起訴或無罪判決的關鍵。此時,需要的證據類型通常包含:
常見證據
|
說明
|
行車記錄器、監視器畫面
|
影像可最直接還原事故發生的當下情況,證明是否違規或疏失
|
證人證詞
|
若有目擊者,其證詞可作為客觀證據
|
車禍鑑定報告
|
由專業單位進行的鑑定,能以科學、客觀的角度分析肇事原因與責任歸屬
|
其他書面紀錄
|
例如:工作紀錄、醫療病歷等,證明肇事者已遵守專業規範
|
最重要的是,必須設法證明自己「已盡到合理注意義務」。若證據顯示,事故的發生並非因你的疏失,而是不可預見,或不可避免的因素所致,例如:行人突然衝出、道路出現無法預期的障礙物等,則有機會爭取不起訴或無罪判決。而在面對此類法律程序時,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,將能幫助你更冷靜且有條理地蒐集證據,並制定最佳的辯護策略。
八、車禍過失致死律師免費諮詢推薦
- 本團隊成員均有豐富承辦過失致死案件的經驗,律師會先仔細釐清車禍發生原因、肇事責任比例、求償金額等情況,為每位當事人擬定訴訟策略,以爭取最佳訴訟結果。
- 推薦律師名單
✅游亦筠 律師
-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司法組 學士
- 京宇法律事務所 受僱律師
- 彰化縣議員楊子賢服務處 法律諮詢律師
✅鄭堯駿 律師
- 國立成功大學法學研究所 碩士
- 凱業律師事務所 主持律師
- 高雄市燕巢區公所諮詢律師
✅劉鈞豪 律師
- 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 碩士
- 劉鈞豪律師事務所 主持律師
- 111-114年度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榮譽律師
- 本團隊皆有處理過過失致死案件的經驗,若第一次遇到類似案件而正苦於不知如何處理,非常歡迎您利用本團隊所提供的免費諮詢服務,讓律師能夠給予你最專業的處理建議及方向。想知道更多有關於民眾的真實案件回饋?也可以到民眾回饋看看喔!
學歷:
國立成功大學法學系 學士
國立成功大學法學研究所 碩士
經歷:
凱業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
台灣羽球運動發展協會理事
高雄市燕巢區公所諮詢律師
高雄市黃秋瑛議員服務處諮詢律師
彰化縣楊子賢議員服務處諮詢律師
臺中市徐瑄灃議員服務處諮詢律師
臺中市張耀中議員服務處諮詢律師
高雄市援中國小法律顧問
高雄市漢民國小法律顧問
社團法人中華勞動法研學會理事
勞資事務師
社會保險師
擅長案件:刑事犯罪、車禍事故、不動產、土地、消費糾紛、債務糾紛、遺產、繼承、贈與、婚姻、監護、家事、勞動問題、 企業商務 、網路新創
法律停看聽(本頁網址 :https://www.wecareweadvise.com.tw/article_content.aspx?id=69)